百字祝福建党百年
回望百年峥嵘岁月,因有一批批志向远大、敢于拼搏的共产党员,才有如今的国富民强。如今江山红遍,靠谁守?当然是我们新一辈的共产党人。立足岗位,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最好和最真的祝福。
“感受最深的是党组织的温暖关怀,党员同志都是我的家人。”从风华正茂的21岁,到老骥伏枥的51岁,说起厚重的30年党龄,眼里迸出光亮的他,诚恳感激对自己关怀备至的党员前辈。
“在外地跑工程时,遇到问题总会想起新钢,家里的团队从不怕难。”北上南下,四处奔波,谈到长年艰辛的工作,脸上笑出皱纹的他,由衷赞叹不畏艰难的安装兄弟。
在这名质朴真诚的老党员内心深处,可亲可敬的中国共产党,敢拼敢干的新钢建设公司,精神与物质融汇相连的两种归属,早已被他当作了思及念起便能心安的家。
加入党员之家—
上海特警团所属新兵批次入党第一人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留下的最鲜明最深刻的红色烙印。“立志参军,精诚报国。”是那个黄金时代里,勇敢坚毅的少年们不变的憧憬和梦想。
1989年,上饶地区波阳县的一户普通家庭,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在双亲恋恋不舍的深情凝视里,弟妹兴高采烈的喝彩声中,19岁的老大汪文彪,穿上了崭新的军衣,戴上了鲜艳的大红花,怀着梦想实现的激动和保家卫国的憧憬,踏上了去往远方的参军路。
作为通讯连士兵,满负荷的高压体能训练,复杂繁难的暗语密码记忆,陌生的硅两瓦和步话机操作学习,汪文彪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承受的压力艰难繁重。当时位于上海市郊的奉贤县警备区部队里,从不言弃的他选择了咬紧牙关吃尽苦头。
因为,汪文彪仍有一个未竟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入党很难,真的是百里挑一。”忆起当时,他的脸上依然有着坚定,“趁年轻,就想不论多苦多累都要抓住机会。”
再大的挫折,再多的困难,也会为坚持不懈的努力让路。1991年,脱颖而出的汪文彪,成为了上海特警团里,唯一一名第一批如期转正的共产党员……
安于新钢之家——
出色完成“党建+”攻关任务第一人
“青山座座皆巍峨,壮心上下勇求索。”是退伍后被分配到良山原建安公司干钳工的汪文彪的真实写照。矿山偏远,他却做好了待一辈子的准备,勤恳踏实、积极上进,这位20出头的青年用行动诠释着党员的奥义。
2000年,建设公司良山基地人员都调入了各工程部,汪文彪也转岗到了安装工程部做起了起重工,之后成为了一名专职安全员。
去年7月底,作为工程部中流砥柱的他接到了一份艰难的任务——只身前往河北德龙钢铁厂负责烧结大棚项目的安装管理工作。
此项工程,是安装工程部党支部“党建+对外工程管理”的第一个攻关任务,派出他这名起重出身、经验丰富的老将,艰难性和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环境恶劣,水土不服,不苦不累是假的,但汪文彪顾不上这些,他每天想的是如何解决任务的最大困难点——此工程是国内跨度最大的轻钢结构料场大棚,共145米,吊装难度巨大,沿用安装新钢料场大棚的方法根本行不通。
经过多日观察、反复论证,作为总负责人的他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取消扁担连锁,增大钢丝绳,计算选择好吊点,同时使用3台履带吊进行施工……整整4个月的殚精竭虑,汪文彪终于打赢了这艰难的一仗,成为了圆满完成“党建+”实体项目任务的第一人。
从河北回来的汪文彪来不及休整,马不停蹄又赶赴了广东韶钢的集中检修现场。各处奔波,劳碌疲累,他却毫无怨言,而是分外真诚:“作为一名党员,要服从组织安排,舍小家为大家,讲奉献敢付出,尽己微力为单位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