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多少个地方,写了多少篇稿子,熬了多少个夜班……抬眼一看日历,记者节又到了。唯有每年此时,总是追着新闻走的我们,会停下来想一想,记者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记者的使命,是站在历史的长河旁边,冷静地看着它缓缓淌过,真实地记录下它流过的瞬间。
回想一路走来的风景,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仍然历历在目。2013年7月,我终于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因为懵懂,刚开始,采访经常碰壁,有时候采访对象不配合,过程很艰辛;有时候做好了前期的采访工作,写稿的时候却什么都写不出来……那个时候更没有明确自己应该做怎么样的新闻。
然而,如今回忆起来,却特别感谢那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积累。“好新闻,现场是关键”。在过去的6年里,每次的采访都让我对这句话理解得更为深刻。在今年公司升改工程各个项目的施工现场中,为了拍摄最真实、最感人的画面,报道新闻事实,让大家了解到升改工程现场的真实信息,“到一线!到现场”已成为我和同事的共识。通过我们深入一线的采访,让更多的人关注升改、了解升改。同时,投入升改工程报道的同事们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媒体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烈日下,大雨中,夜色里……让人们感受到,升改面前,记者同样是奋战在升改一线的战友。我们以笔和镜头,捕捉着一个个奋勇拼搏的故事、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瞬间,传递升改一线的实时动态,记录下为新钢默默付出的一群可爱的新钢人……
每次的采访经历都让我感动,也让我更加懂得了新闻现场的重要性。好新闻、好记者,来自于新闻现场。这一年,已是我迈入记者生涯的第6个年头。接下来的日子,我将继续以记者之名努力奔跑,让行走更有意义,让文字更有力量。
时间总是转瞬即逝,来新闻中心做实习记者也一年了,要问我此刻内心的感受,我想说——情怀依旧、热情依旧。
一年前的今天,我初入新闻中心的大门。那时的我,怀揣着一丝忐忑、一丝新奇和一丝向往。置身于采访对象中间,我常常思绪万千,引发无限美好和遐思。
记得那是今年10月,新闻中心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策划一期栏目叫《壮丽70年·新钢记忆》。我们几位年轻记者都被分配了采访一个英雄模范人物,记录他们与新钢的传奇故事。
接到任务的那一刻我是忐忑的,人物通讯是我的软肋,而此次的采访对象又是功勋卓著的老前辈,作为新人的我该怎么办?85岁的王奶奶能不能和我正常沟通?我该怎么和她打开话匣子?她在新钢工作生活60年,我该从何处着笔才能串起王竞前、新钢和国家三者之间的联系?带着这些疑问,我列好采访提纲,反复斟酌确定没有遗漏后,按约定时间来到王竞前老人的家中采访。
我在楼下平静了一会,随后敲开了王竞前老人家的门。自我介绍后王奶奶热情地请我进去,在沙发上我注意到王奶奶的双手交握着,我安慰她不要紧张,就像平时聊天那样即可。其实这话我也是说给自己听的,那一刻我也十分紧张。
采访时,王奶奶生怕我无法听懂她说话,一直刻意把自己的语速放慢。陷入回忆的王竞前老人眼神中充满光彩,一边拉着我的手,一边说着幼时旧社会的苦楚和来到新钢60年的酸甜苦辣。旁边的女儿、女婿也在静静地听着年迈的母亲说着往事。他们和我说,平时也没刻意问母亲,只了解一个大概,今天因为我的采访才让他们知道了许多细节。
采访出乎预料的顺利,我也记录了满满几页纸的采访笔记。采访中的感动细节也使得稿件构思特别有灵感,第二天我就顺利交稿。因为还缺少一些老照片,我又前往王竞前老人家中进行翻拍。
恰巧,当天4版报纸整版刊登这篇稿件。午休时间,我带上全新改版彩印的报纸来到王竞前家中。王竞前老人和她的儿女看了之后十分满意,对我连连夸赞。说笑着,我和王竞前老人拿着报纸一起合影留念。作为记者,那一刻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成就感真的难以用语言形容。
情怀依旧、热情依旧,未来将继续一路前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来到新闻中心的第一个年头就这么落下了帷幕。回想起来,既有苦辣,又有酸甜,既有辛勤的汗水,亦有丰收的喜悦。
若要说起我采访对象中最能体现新钢精神传承的,我认为是何云招一家子。何云招老师傅曾是一名光荣的铁道兵,为祖国成昆线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退伍后的他来到了新钢焦化厂,与皮带、焦炭打了30年的交道,并于2000年获得了全国劳模的荣誉称号。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儿子何钢长大后也成为了一名新钢中厚板厂的工人,去年还被评为五星级“五好员工”。
若要说起我采访过程中最让我为之震撼的,莫过于公司的综合料场智能环保异地改造项目。从年初到料场拍照时的泥巴路、打桩机,到后来一座座大棚拔地而起,再到现在覆膜工作的全部完成,我可以说是见证了这个升改工程项目的几大重要节点。心里翻腾的,除了对巨大工程量的惊叹,更有身为新钢人的自豪与骄傲。
远不止于此。这一年来,我采访过很多的班组与个人,有曾经扛过枪上过战场的老兵、有在社区里帮人修自行车的老大爷、有在岗位上一干就是好几个通宵的一线工人、还有团结好似一家的班组……若要一个个写下来,怕是整版的篇幅都放不下。所以暂且还是先写这几段感受吧。
采访对象的数量说多也多,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无数难能可贵的新钢精神——有无私、有奉献、有担当、有自信、有坚强、有勇敢……
采访对象的数量说少却也少,相比起老记者来说,我还需要更多的经验与锻炼。但有一点是我所坚信的——对于这些新钢人的报道,不仅可以弘扬新钢精神,更可以为我人生之后的方向树立起一盏盏明亮的路灯,指引我不断前行。
时间的脚步真的太快了,2019年已接近尾声,这一年,我成为了标准的二胎妈妈。比起“无证上岗”的二胎妈妈,更为轻车熟路的是6年记者的身份。
还记得采访八旬老人丁克胜时,他翻箱倒柜地拿出一张张带着镜框里的老伴走遍天涯海角的照片,认真地回忆着与爱人的点点滴滴;还记得百岁老人夏英琪与两个退了休的儿子打斗地主的画面,他的祖孙三代都为新钢挥洒过汗水;还记得报道新钢牵手中石化、板材用于杭州萧山机场、建筑用材用于广州市轨道交通等等重点工程项目;还记得身残志坚的彭小青、横渡琼州海峡的“泳士”、钢三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则则鼓舞人心的好消息,一段段动人的事迹,……随着我的笔尖,走进了我的心里,带给我感动、温馨、自豪和快乐。
当今,新闻事业走上了立体化发展的高速路,近百万新闻工作大军战斗在新闻事业的第一线,我们的队伍日益壮大,在社会发展的舞台上不可或缺。我们永远处在进行时我们只知道要满怀激情地关注新的、更新的新闻事件。一位记者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我感到自己选择了一个多么年轻的职业,就像这个时代从来没有给我一丝苍老的感觉。”
我想,自己作为一名大型钢企的新闻工作者,我能做的不仅仅是深入基层一线寻找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事件,更应该用记者的视角见证这座大型钢企的日新月异,无论走到哪里,都深深地爱护着、维护着,并引以为傲。